1月12日,大眾汽車集團公布了2021年銷量。數據顯示,2021年大眾汽車集團共向全球交付了888.2萬輛汽車,同比下滑4.5%;在華交付量為330.48萬輛,同比下滑14.1%。
全球汽車芯片短缺是大眾集團交付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盡管公司的訂單需求旺盛,但是芯片供應不足影響了生產的正常進行。
各品牌中,大眾乘用車品牌仍然是銷售主力,其交付量同比下滑8.1%至489.69萬輛;奧迪品牌交付量同比微跌0.7%至168.05萬輛;斯柯達共交付87.82萬輛,同比下滑12.6%;西雅特共交付47.05萬輛,同比增長10.3%;保時捷共交付30.19萬輛,同比增長10.9%;大眾商用車共交付35.95萬輛,同比微降3.2%。
分地區而言,大眾集團在西歐共交付286.04萬輛汽車,同比下滑2.7%;中歐和東歐地區交付量為65.83萬輛,同比下滑2.8%;北美地區交付量同比增長15.6%至90.84萬輛;南美地區交付量同比增長5.1%至51.46萬輛;最大單一市場中國交付量出現14.1%的同比下滑幅度,至330.48萬輛。
針對中國市場銷售下滑的情況,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表示:“2021年是我們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富有挑戰的年份之一。我們的訂單量可觀,但芯片供應短缺導致我們的產能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整車廠以及供應商工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關閉,加劇了產能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我們失去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展望2022年,芯片供應形勢在上半年仍將波動,但有望會逐步好轉,我們的生產在年內也將趨于穩定?!?/span>
據悉,大眾集團位于沃爾夫斯堡總部的工廠在2021年僅生產了40萬輛汽車,遠低于最初目標100萬輛。為彌補2021年的產量損失,大眾汽車集團有增產的計劃。大眾集團工會主席Daniela Cavallo曾透露,公司計劃2022年將該工廠的汽車產量增加約43%。與2021年相比,大眾總部工廠的汽車預期產量雖有顯著提高,但仍會受到芯片短缺的影響。
據外媒報道,在大眾集團的未來戰略中,2022年的年產目標為1000萬輛,但有內部消息顯示,該公司今年的實際產量在最壞情況下只能達到800萬輛。大眾集團近期就芯片供應問題與供應商博世進行了交談,不過博世表示暫時無法滿足大眾的芯片訂購量,還希望該公司在近期內的訂購量能比原計劃少30%左右。這意味著大眾今年的“缺芯”壓力將持續存在。
純電動汽車銷量的大幅提升是大眾集團過去一年里難得的亮點。
2021年,這家德國車企的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約一倍,達到45.29萬輛,占總交付量的5.1%,高于前一年的2.5%。在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大眾汽車集團位居頭把交椅,并且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占地區總交付量的比例達到10.5%;在美國,大眾則以約7.5%的市占率在純電動車市中排名第二。
在中國,大眾共交付了92700輛純電動汽車,是2020年的四倍多,但還不及“蔚小理”等本土造車新勢力的表現。被寄予厚望的ID.家族在過去一年共交付了7萬輛,未能達到年初制定的8-10萬輛的銷量目標。
具體純電車型中,大眾ID.4在2021年共交付了11.96萬輛,大眾ID.3的交付量為75500輛,奧迪e-tron(含Sportback)交付量為49200輛,斯柯達Enyaq iV交付量為44700輛,純電豪華跑車保時捷Taycan(包括 Turismo)交付量為41300輛。
此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全球銷量也上升至30.95萬輛,同比增長61%。
根據2021年12月發布的規劃,大眾將在2022年到2026年投資1590億歐元,其中890億歐元用于電動出行和數字化相關技術,占總投資額的56%。此外,大眾還預計,到2026年其售出的汽車中,有四分之一將是純電動汽車。2026年,大眾汽車集團還將發布搭載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新一代純電動旗艦轎車(Trinity項目),旨在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的領導者。
過去一年里,除了芯片短缺危機外,大眾汽車集團內部還因公司轉型和裁員問題爆發多次沖突,尤其是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和工會之間矛盾的公開化,使前者一度面臨下課的風險。2021年底,為穩住公司轉型初有成效的局面,大眾集團監事會宣布,迪斯繼續擔任集團CEO的職務,但權力有所削減;原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CEO貝瑞德(Ralf Brandsttter)接替馮思翰,擔任大眾中國CEO,同時加入集團管理董事會;此外,品牌、法務、IT和銷售等多個業務領域的主管職務也迎來調整。
約900億歐元的巨額投資計劃和董事會的重新洗牌,表明了這家傳統汽車巨頭面對突飛猛進的特斯拉的緊迫感和轉型決心。不過,隨著2022年電動化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加之芯片短缺、疫情反復等來自外界的負面影響,邁入改革深水區的大眾內部勢必會出現更強大且復雜的阻力,這將給64歲的集團掌舵人迪斯帶來更嚴峻的挑戰。